全国首个新能源机制电价竞价结果于2025年9月11日在山东省落地,其中光伏项目机制电价为0.225元/千瓦时,风电项目机制电价为0.319元/千瓦时。 以下是对该竞价结果的详细分析:
竞价背景与政策依据
政策驱动
国家发改委、能源局2025年2月联合印发“136号文”,明确新能源全电量无差别参与电力市场交易,并提出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。该机制通过“多退少补”的差价结算方式,平衡市场化交易的波动性与企业收益。山东试点地位
山东省作为全国电力市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,率先出台省级配套细则,明确机制电量规模、执行期限及竞价规则,为全国改革提供实践样本。
竞价结果核心数据
光伏项目
数量与规模:共1175个项目参与,其中集中式项目7个,分布式项目1168个;总规模1.265吉瓦(GW),机制电量比例80%。
竞价结果:机制电价0.225元/千瓦时,执行期限10年。
市场反应:部分企业报价低至0.123元/千瓦时,但行业预计合理成本在0.26元/千瓦时以上,当前电价可能导致部分项目亏损。
风电项目
数量与规模:共25个项目参与,包含1个近海风电项目;总规模3.5911吉瓦(GW),机制电量比例70%。
竞价结果:机制电价0.319元/千瓦时,执行期限10年。
市场反应:电价高于光伏,反映风电出力时间价值更高(夜间电价峰值时段发电优势显著)。
竞价规则设计亮点
分类竞价与总量控制
分设风电、光伏项目组,避免跨技术路线竞争。
总机制电量规模94.67亿千瓦时(风电81.73亿千瓦时、光伏12.94亿千瓦时),确保市场供需平衡。
价格区间与执行期限
风电竞价区间:0.094-0.35元/千瓦时;光伏竞价区间:0.123-0.35元/千瓦时。
深远海风电执行15年,其他项目执行10年,贴合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回收需求。
竞争充分性保障
设置125%的申报充足率指标,若申报充足率低于阈值,自动缩减机制电量规模。
边际机组处置机制:若边际机组入选电量小于其机制电量的50%,取消最后入选项目结果,机制电价取前一个入选项目申报价格。
改革影响与行业反响
对新能源企业的直接影响
光伏企业:机制电价低于行业预期,部分项目可能面临亏损风险,倒逼企业优化技术路线、控制成本。
风电企业:电价优势吸引资本投入,推动深远海风电等长期项目发展。
对能源结构的优化作用
解决消纳问题:山东光伏装机增长过快导致消纳压力凸显,负电价现象频发。改革通过机制电量倾斜风电,推动能源结构向“风、光、储多元协同”转型。
调控信号明确:风电与光伏的差异化机制电量配置,向市场传递出清晰的调控信号,引导企业科学决策。
对电力市场的长期影响
价格信号清晰化:竞价结果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投资价格信号,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。
市场化属性强化:资源向经济性和技术先进性项目集中,带动产业链向更高技术、更优成本升级。
全国示范意义与未来展望
政策适配性强
山东结合省内新能源发展现状,通过制定合理的竞价规模与上下限,起到引导能源结构转型的作用。其他省份可借鉴其“立足本地实际”的改革思路,设计契合自身发展需求的竞价方案。市场信心提振
此次竞价未出现极端低价或价格虚高,证明科学设计竞价方案可实现“竞争充分、价格合理”的目标,为其他省份市场建设注入信心。改革路径清晰
山东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从政策设计、执行到监督的全流程经验,其他省份可参考其分类竞价、边际机组处置、信息公开等机制,加速推进本地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