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支持:顶层设计明确虚拟电厂发展方向
2025年7月,青海省能源局发布《青海省虚拟电厂建设与运行管理方案(征求意见稿)》,提出以下核心举措:
试点先行,逐步推广
按照“先试点、再推广”原则,选取典型行业、特色资源和园区(如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)开展试点,支持充换电设施、分散式风电、通信基站蓄电池组、用户侧储能(光伏)等领域建设虚拟电厂。
推进虚拟电厂参与电力中长期、现货市场、辅助服务和需求响应的多场景试运行,提升市场组织与平台功能稳定性。
业务创新与收益拓宽
鼓励虚拟电厂提供节能服务、能源解决方案设计、碳交易相关服务等综合能源服务,拓宽收益渠道。例如,用户侧储能可通过参与调峰辅助服务获取收益(青海储能调峰价格达0.3247元/kWh)。
技术标准与市场机制
建立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,规范分布式电源、用户侧储能等资源接入标准,实现与调控、交易系统的数据贯通。
明确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、业务流程及电量电费计算原则,支持其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。
项目实践:西宁开发区率先落地虚拟电厂
全省首家虚拟电厂上线
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24年建成青海省首家虚拟电厂,累计接入26家聚合商(如高景、阿特斯等企业),可调能力达16,800千瓦时,覆盖工业园区分布式光伏、储能设施等资源。
该虚拟电厂通过安捷物联EBOOS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,整合大数据、云计算、AI技术,优化资源配置,降低企业用能成本。
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示范
西宁开发区以虚拟电厂为核心,构建“源网荷储”一体化试点项目,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。例如,南川工业园区通过虚拟电厂引导企业错峰生产,利用AI算法计算节能减排与生产运行的平衡点,实现发电与用电供需平衡。
政策与市场协同
青海省出台绿电体系、零碳产业园等政策,支持虚拟电厂发展。例如,西宁开发区协调8家企业参与新能源产业建设,推动12家企业分布式光伏并网,为虚拟电厂提供资源基础。
市场潜力:虚拟电厂助力青海清洁能源转型
消纳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抓手
青海计划到2030年清洁能源装机达1.4亿千瓦以上,虚拟电厂可通过聚合分布式资源,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问题,提升电网灵活性。
经济性与技术适配性
青海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价格较高,为用户侧储能项目提供经济可行性。例如,协鑫能科的工商业储能系统已验证调峰能力,若复制到青海,可直接参与电网调峰交易。
虚拟电厂平台(如协鑫AIVP)通过AI算法实现分布式资源实时聚合与智能调度,支持毫秒级响应,符合青海对高效管理的要求。
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
青海虚拟电厂发展带动储能、数字化管理等产业链环节。例如,协鑫能科与蚂蚁数科合资成立蚂蚁鑫能,聚焦能源AI和区块链应用,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虚拟电厂资产通证化交易,提升流动性并降低融资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