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篇:
3月11日,广东肇庆市高要区人民政府印发《肇庆市高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》。其中提到,大力推进“新能源+储能”项目建设,落实“新能源+储能”标准配置政策,2023年7月1日以后2025年以前新增并网的集中式光伏发电、陆上集中式风电,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%、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。2025年及以后首次并网(指通过电网公司批复的正式接入系统方案并网)的陆上风电和装机容量大于3万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,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%、时长2小时配置新型储能。
优化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开发模式,发挥国资国企在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,加强光伏、风电资源利用。因地制宜建设“渔光互补”“渔光一体”“废弃矿区尾矿利用”等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。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,充分挖掘全区地面和屋顶光伏资源,探索建设禄步、白诸绿美光伏示范镇,并在全区各镇(街道)推广光伏示范镇经验。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,加强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公立学校、公立医院、国有企业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资源利用,提升全区公共机构屋顶光伏覆盖率。有序适度发展陆上风电,结合“千乡万村驭风行动”,谋划建设若干个分散式风电试点示范项目。加快绿电送出项目建设,按照本地风电、光伏等项目实际,统筹推进新能源送出配套工程建设。到2025年,累计新增光伏发电和风电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。
以下为原文:
肇庆市高要区碳达峰实施方案
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及省委、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部署要求,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,现结合我区实际,制定本实施方案。
一、总体要求
(一)指导思想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坚持系统观念,处理好发展和减排、整体和局部、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,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,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,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关键,推动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,促进工业、交通运输、城乡建设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,将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,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。
(二)主要目标
“十四五”期间,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,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,煤炭消费增长得到严格控制,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,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,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,全社会能源资源利用和碳排放效率持续提升。到2025年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6.3%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完成肇庆市下达的目标,为全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,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建立,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,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。到2030年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分别完成肇庆市下达的目标,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。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产业绿色提质行动。
1.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深度对接省、市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落地发展,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“双轮驱动”,加快构建“3+1+1”产业体系,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。做强金属加工、精细化工、新型储能三大主导产业,助推建筑五金、家具五金向汽配五金、电器五金等更高附加值产业转型,着力建设五金产业集群。巩固提升压铸产业优势地位和支撑作用,把高要压铸集群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外先进的产业集群。聚焦电子化学品、高端树脂等方向,支持太尔胶粘剂、羚光新材料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,引导传统化工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新材料发展。加快形成新能源电池材料制备完整产业链,支持璞泰来、金晟新能源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。大力实施陶瓷建材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,以新明珠材料、将军陶瓷等市百强企业为标杆,推动陶瓷行业向绿色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改造。培育食品饮料预制菜产业,以粤港澳大湾区(高要)预制菜产业园为载体,重点培育恒兴水产、新协航、叮叮懒人菜等企业做强做优,打造“肇字号”预制菜品牌。力争到2025年,全区390家以上企业完成技术改造,全区270家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.5%。
2.大力构建新型储能产业链。根据《肇庆市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,着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、规模化发展,将高要打造成为具有优势竞争力的新型储能产业创新高地。以储能电池、锂电隔膜、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等为重点,积极围绕电池制造龙头企业开展上下游产业链招商,加快形成循环利用闭环产业链条。规划建设高要特色储能产业园区,依托广东省(肇庆)大型产业集聚区“2+5”布局,参与建设珠江口西岸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、锂电隔膜生产制造基地、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、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。
3.推进产业循环化发展。深入贯彻落实《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开展2025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任务保障专项资金(绿色循环发展)项目入库的通知》,积极引导企业更新生产工艺、生产设备,转变生产方式,大力实施绿色循环发展。推动退役电池回收利用及高质再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,加快凯耀科技、新荣昌、卓延、金晟等废旧锂电池资源回收项目建设,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,构建回收、拆解、分拣、再生、精深加工完整产业链。鼓励现有大型铝灰产生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自建铝灰处理处置设施,推动铝灰豁免试点建设。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,积极培育再制造企业,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。
4.建好绿色工业低碳园区。构建“一县一园一特色”发展模式,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,集中力量建设1个重点工业园区,结合实施光伏项目,重点把江滨产业新城打造为绿色工业园区。优化产业园区布局,以大型产业集聚区起步区为主战场,以金利高新区为“火车头”,有效整合肇庆(高要)汽车零部件产业园、金利五金智造小镇、精细化工产业园、预制菜产业园等园区平台,狠抓园区提级赋能和专业化发展。支持零碳工厂创建,培育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园区和企业。大力开展园区低效闲置用地专项整治工作,到2025年完成处置各类园区批而未供土地800亩(处置率达60%)和闲置土地200亩(处置率达90%)。加快清退低质低效项目,完善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建设,为县域产业特色化、集群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作用。
5.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。在谋划项目时,要坚持把产业、环保、能耗等政策作为项目准入约束条件,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、分类处置、动态监控,坚决整改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,坚决严控增量项目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,产能已饱和的行业严格落实产能减量置换政策,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要对标国际、国家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。强化“三线一单”源头防控,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环评和节能审批,严把项目环境、能耗准入关,对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,不得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,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不得审批节能审查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,深入挖掘高耗能高排放存量项目节能降碳的潜力,引导企业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效水平。
(二)工业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
6.推动陶瓷行业碳达峰。坚决遏制新增、扩建除特种陶瓷以外的陶瓷产能,严格控制高碳排放项目建设,全面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。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,推行清洁生产,有序推进喷雾塔的燃煤替代工艺,积极探索窑炉煤改电技术。优化产品结构,加大材料创新,发展高端建筑陶瓷和电子陶瓷等先进材料产业,加强薄形陶瓷砖(板)、轻量化卫生陶瓷和发泡陶瓷等低碳产品研发应用,开发陶瓷智能家居产品和工程陶瓷及功能陶瓷,推动陶瓷新材料在智能家居、空间技术、军事技术、化工设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。推广高效节能粉磨技术、低温快烧工艺、高压注浆成形工艺等低碳节能技术,推广实施工业窑炉节能技术改造,推动陶瓷行业绿色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、数字化发展。到2030年,全区陶瓷行业达到国家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大幅提升。
7.推动化工行业碳达峰。推进产业集群化,以工程塑料、电子化学品、功能性膜材料、日用化工材料、高性能纤维等为重点,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、合成树脂、黏合剂、涂料等产品。鼓励以电力、天然气代替煤炭作为燃料,推广应用以非化石能源制氢的"绿氢",推动化工原料轻质化。优化产品结构,延伸中下游产业链条,发展工程塑料、电子化学品、功能性膜材料、高性能纤维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。推广应用化工企业能源平衡与优化调度技术,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,及其他原料优化、能源梯级利用、物料循环利用、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。
8.推动金属加工行业碳达峰。加快建设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,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、智能制造、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主要方向的金属制造业,形成以先进有色金属、优特不锈钢、金属表面处理、高端金属制造为重点的产业发展体系。加快建设金利五金智造小镇,推动五金产品研发、生产、展销,积极培育特种装备及零部件领域龙头企业。完善废旧金属产品回收体系,运用环保无害技术,开展废旧机械、废旧钢材、金属边角料等回收、拆解和输送回炉,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。开展绿色化改造,推广绿色设计、绿色制造、绿色物流和绿色管理,推进绿色工厂和车间建设,努力构建低碳、绿色的制造体系,推动金属制品业向绿色化、环保化方向发展。大力发展智能制造、绿色制造、着力推进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与金属制品业深度融合,实现传统制造向绿色智能制造转型。
(三)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行动。
9.大力发展新能源。优化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开发模式,发挥国资国企在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,加强光伏、风电资源利用。因地制宜建设“渔光互补”“渔光一体”“废弃矿区尾矿利用”等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。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,充分挖掘全区地面和屋顶光伏资源,探索建设禄步、白诸绿美光伏示范镇,并在全区各镇(街道)推广光伏示范镇经验。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,加强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、公立学校、公立医院、国有企业等公共建筑屋顶光伏资源利用,提升全区公共机构屋顶光伏覆盖率。有序适度发展陆上风电,结合“千乡万村驭风行动”,谋划建设若干个分散式风电试点示范项目。加快绿电送出项目建设,按照本地风电、光伏等项目实际,统筹推进新能源送出配套工程建设。到2025年,累计新增光伏发电和风电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。
10.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。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转型升级,提高电煤消费比,大力压减非发电用煤消费。在确保气源落实、价格可承受的前提下,科学推进“煤改电”工程。引导水泥行业谋划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,指导企业对原有生产线进行煤炭减量技术改造,实现煤炭消费减量。各工业园区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时,原则上应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作为燃料。强化风险管控,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。“十四五”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,“十五五”时期煤炭消费逐步减少。